找到相关结果约94条,用时0.045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1. ”,指出“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这就是1942年黄炎培与毛泽东在延安谈的政权周期律。后人常说的“居安思危”、水可载舟覆舟,即出于此。   5.范仲淹(北宋,989—1052)《岳阳楼记》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人、为政理念。这句名言成了...
    2009.08.26 14:32:00
  2. 调色板,可以拿来创作美轮美奂的治国画卷。孔子所主张的“和”的概念,彰显着上智下愚的“轻民”主张,时光流转到唐代,上层统治者明白,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就是一个巨大进步,这里所讲的“和”,比孔子所宣讲的“和”,多了朴素的民本意识。   盛唐时期,佛教引入中国,后来才有所...
    2009.10.26 14:38:00
  3. 讲情是巩固治理基础的客观要求。古人讲“国主之有民也,犹城之有基,木之有根,根深则本固,基美则上宁”。这一千年古训仍有启示作用。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历史上许多封建王朝,往往都走了从得民心兴起到失民心衰亡这样一条道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长期执政的...
    2009.12.28 10:46:00
  4. 族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奋进。又如,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思想,倡导人们追求独立完善的人格。再如,荀子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体现出民本思想;古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忧国忧民意识,表现出崇高的爱国情...
    2010.02.05 13:48:00
  5. 后来的人们,自然有其启迪、借鉴意义和警示作用。但是,这毕竟是站在封建统治者的立场上的一种经验谈。中国古人把“民”比喻为“水”,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也属于这种经验谈。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是为了维护皇权。这种“民本思想”常常是同封建统治者的“民...
    2010.03.30 13:53:00
  6. 时发现不足与错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这与我党“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要求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唐太宗“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执政理念,岳母的“精忠报国”、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
    2010.12.15 13:07:00
  7. 这既是现实的警示也是历史的警示。   唐朝初年,魏征在上唐太宗疏中说:“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这个意思要比李世民说的“水可载舟,水可覆舟”更为深刻。覆舟和载舟是说如何保证老百姓永远是“载舟之水”,而不要成为“覆舟之水”,而“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则进...
    2013.01.08 08:40:00
  8. 信看法治。”唯有法制健全并得到严格执行,才能有效规范政府和社会成员的行为,增强人们的信任度,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安定有序。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公信力是政府的立身之本。3月20日,新一届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强调,“政府说到就要做到,不能‘放空炮...
    2013.04.17 08:52:00
  9. 信看法治。”唯有法制健全并得到严格执行,才能有效规范政府和社会成员的行为,增强人们的信任度,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安定有序。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公信力是政府的立身之本。3月20日,新一届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强调,“政府说到就要做到,不能‘放空炮...
    2013.04.17 09:50:00
  10. 使用者关系等等。这些深刻认识阐述了党与人民的不可分离性。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血肉密不可分。树不能断根,安泰不能脱离大地。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种子撒进土地才能生根、开花。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是我们的衣食、精神父母。先做群众的学生,后做群众的先生。我们党...
    2013.06.17 08:38:00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