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学精神已经所剩无几。回到国学自身的系统中,经学是中国传统学术的核心,为整个传统学术体系提供了价值支撑。经学虽然有古今文之争,汉宋之辩,但每一时代对经学的理解,都直接或间接地关系着这一时代对政治建构的理解,对史学书写的认识,对文学精神的领悟。民国时期,随着经...
2014.03.13 10:22:00
-
北宋邢昺,对该句均存两解:其一,是程朱一脉所选择的人不知“己”;其二,则将“道”视为“不知”的宾语,此解邢昺之后鲜有所传。清代“汉宋之争”兴起,方有少数学人关注程朱以外的解释。如,焦循指出“前一说他人不见知而我不怒,此非注意。”(《论语补疏》)“此非注意”即谓...
2014.05.20 09:11:00
-
(?-约1674)、父士奇之学,熟读诸经,搜集汉儒经说加以编辑考订,为吴派经学的奠基人。清代毗陵庄氏一族中庄存与(1719-1788)为学兼采汉宋,不非议古文经学,涉猎经史百家之书,庄述祖(1750-1816)是庄存与胞弟庄培因之子,研究《春秋》三传,考证今古文《尚书》,并将庄氏今文...
2016.05.06 09:31:00
-
(?-约1674)、父士奇之学,熟读诸经,搜集汉儒经说加以编辑考订,为吴派经学的奠基人。清代毗陵庄氏一族中庄存与(1719-1788)为学兼采汉宋,不非议古文经学,涉猎经史百家之书,庄述祖(1750-1816)是庄存与胞弟庄培因之子,研究《春秋》三传,考证今古文《尚书》,并将庄氏今文...
2016.05.06 09:38:00
-
满意”(《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缺点,他批评《诗序》对各篇诗的题解不尽合其义旨。因此,在《中国近三年学术史》中他特别推重能超越汉宋今古之争,独立解诗的姚际恒、崔述、方玉润等人,赞扬他们超越各派成见,涵泳本文而探求诗义,表达了他对《诗经》传统阐释学的批评和期许...
2016.05.26 08:44:00
-
王念孙、王引之、汪中、刘宝楠、刘文淇等,共创清代儒学的辉煌,他们建立了新理学道德哲学和哲学转型的社会学体系,坚持今古经文兼采、汉宋持平、中西汇通的通经致用、经世致用的宗旨,促进了清代学术的活化、发展、创新、改良,与近代社会学术新思潮接轨。
王章涛说,扬州学...
2016.06.13 14:35:00
-
多半是针对扬州学派研究的薄弱环节或者说有待拓展的空间。例如,扬州学派与清前期学术的关联,扬州学派区域学术文化渊源研究,清学史上的汉宋关系问题,清学史发展的社会政治背景与内在学术理路,扬州学派与吴派经学,扬州学派与皖派学术,扬州学派的学术宗旨,清代汉学的义理学建...
2016.07.16 10:39:00
-
多半是针对扬州学派研究的薄弱环节或者说有待拓展的空间。例如,扬州学派与清前期学术的关联,扬州学派区域学术文化渊源研究,清学史上的汉宋关系问题,清学史发展的社会政治背景与内在学术理路,扬州学派与吴派经学,扬州学派与皖派学术,扬州学派的学术宗旨,清代汉学的义理学建...
2016.07.16 10:39:00
-
多半是针对扬州学派研究的薄弱环节或者说有待拓展的空间。例如,扬州学派与清前期学术的关联,扬州学派区域学术文化渊源研究,清学史上的汉宋关系问题,清学史发展的社会政治背景与内在学术理路,扬州学派与吴派经学,扬州学派与皖派学术,扬州学派的学术宗旨,清代汉学的义理学建...
2016.07.29 09:46:00
-
马公如何说史
史书有几种求“通”的写法和读法。西汉修撰《史记》的太史公司马迁、北宋编修《资治通鉴》的温公司马光在史学界并称“汉宋两司马”。两部各自开创史学编撰体例的史书,是汉以前、唐以前历史两种不同的“通”的写法。
司马迁著《史记》,是“欲以究天人之际,...
2016.11.22 1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