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来历次以法律移植为主要特征的 “变法”中,调解都顽强的存活下来并得到了新的发展;而且,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这一古老的传统竟然在法治主义一统天下的西方社会能够勃然兴起,并逐渐形成为一种ADR(Alternative of Dispute Resolution,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运动。然而,从上世纪8...
2009.04.09 13:58:00
-
是关键性的。
参考文献:
[1][英]罗素.西方的智慧:上[M].崔权醴,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2]汪太贤.西方法治主义的源与流[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57.
[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
2009.07.08 11:16:00
-
和中道政治的发展战略是必不可少的。
上述观点集中反映在亚里士多德的论述当中。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混合政体、中道政治、公民美德、法治主义等被视为“古典共和主义理想”的原则,与今人所理解和倡导的宪政民主理念有着高度的契合性。所以,亚里士多德不仅为古代城邦制度而且为现代...
2009.11.12 16:28:00
-
“法治”的钉子户了。天天喊着法律,不过是指望别人守法,而自己是例外者,凌驾于法律之上,享受别人守法带来的便利。我们生活中这种“伪法治主义”者大行其道。
“中国式过马路”应该是一个让中国人感到脸红的词条,就像“中国特色”有时让人感到尴尬一样,这不是对“特立独行”的...
2013.04.11 11:01:00
-
和政府旗帜鲜明地推行和倡导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未来人类的价值取向看,中国当代价值观不可能完全走向西方的法治主义,而会在法治、德治并重的前提下更重视道德的社会作用。
(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构建我国主流价值文化研究”首席专家、教育部...
2014.06.18 08:49:00
-
和政府旗帜鲜明地推行和倡导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未来人类的价值取向看,中国当代价值观不可能完全走向西方的法治主义,而会在法治、德治并重的前提下更重视道德的社会作用。
(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构建我国主流价值文化研究”首席专家、教育部...
2014.06.18 08:57:00
-
而且也可能损害通过授益性行为或者(原则上可以自由撤销的)侵益性行为而间接获得利益的利害关系人乃至一般公众对行政行为的信赖。在实质法治主义和形式法治主义没有实现充分对话的情况下,过长的起诉期间貌似有助于被侵害利益的救济,却往往难免陷入无法通过事后救济来弥补的尴尬局面...
2014.10.23 14:40:00
-
与清朝政体攸关的典章法律,改革专制政治,实行君主立宪。梁启超则明确提出,中国要生存必须实行法治,“法治国者,谓以法为治之国也”“法治主义是今日救时唯一之主义”。1903年修订法律馆奉旨建立,沈家本担任修律大臣。在他的主持下,清朝政府派出留学生学习西洋法律制度和思想,聘...
2015.05.15 14:20:00
-
思想一开始就陷入了人治与法治的矛盾。法治与人治的关系是法治历史上的一道方程式,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解。
《管子》法治主义只是在法治、人治的重大关系问题上按照他所处的社会时期提出了基本的思想。这个法治思想经过法家系统化发展以后,就形成了封建社会的君主封...
2015.08.10 16:10:00
-
和作用。我们与其说苦情处理不在法治轨道上,毋宁说,存在制度内与制度外、正式与非正式、静态与动态等多种多样的行为方式,这本应是能动法治主义和实质法治主义的内在要求。
总之,信访和信法、信访和法治本不应该是对立的,而应该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亦互有包容的关系。
...
2015.11.05 08:4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