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现代中国发展问题的中国学专著占了较大部分。海外中国学者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研究不仅有宏观的描述,也不乏微观的考察,前者勾勒出中国现代性的整体进程,而后者则在为这种粗线条的描绘补充细节。
在对现代中国的宏观研究中,美国“加州学派”代表学者彭慕兰的《大分流:...
2009.02.20 15:00:00
-
中国经验”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并上升到理论高度则是社会学者致力于社会学本土化的结果。李培林教授先后发表的《东方现代化与中国经验》、《现代性与中国经验》等多篇重要论文,对这个概念的理论特性做了明确界定,对其历史内涵也做了系统阐释,并且通过分析中国经验与东亚现代化和全球...
2009.02.23 10:24:00
-
年),《网络与社会交往》(第一作者,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发展社会学与中国现代化》(独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现代性的图景》(独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识别》(第一作者,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近期发表的论文...
2009.03.07 19:50:00
-
天已经不可能离开现代来谈传统了,古代传统不是一个客观的任人提取的资源,相反,它经过现代漫长历史的不断改写,已经具备了不容忽视的“现代性”。文化研究在进入具体的个案研究的时候,必须首先树立大的历史观,当然这个大的历史观必须建立在我们对大量具体的历史细节的深刻认识上...
2009.03.16 15:26:00
-
tional)法律体系[ix]快速地被移植进来。然而,法条可以一夜间完成移植,传统却没有那么容易应声而倒,而且往往会在新的环境下成长为具有现代性的新事物,这正体现了“传统是被发明的、现代是成长的”这一经典的论述[x]。人民调解制度就是在传统民间调解思想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次制度...
2009.04.09 13:58:00
-
全球治理论的两种倾向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全球治理”推行“新殖民主义”的认识倾向。“全球治理”本身是超越现代性模式的一种治理理论,一开始是出于探求一种可以替代传统国际关系体系的道路之目的而提出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其真正的兴起,需要有现...
2009.04.14 16:58:00
-
从表面上看,将东亚现代化与儒家捆绑在一起,似乎只是某种历史的联想,至多不过是求援于传统的策略。但实质上,这一论域的出现代表了现代性反思最前沿的动向,是建构的传统,而非简单地回到历史。正像哈贝马斯所说的,“作为对席卷一切的现代化大潮的反应,传统主义本身表现为一...
2009.04.16 13:50:00
-
着人和自然之不可分的关系,人必须像爱自己的生命那样爱护自然界。这个理念应该说有着重要的“共通价值”的意义。
三、“多元现代性”的核心价值
严复批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不能“牛体马用”,这是基于中国哲学的“体用一源”论而提出的。根据这一理念,“...
2009.05.04 10:48:00
-
于后一类问题。鸦片战争后,中国历史文化的空前大变局则提出了更多的这类问题,如中西古今文化关系问题、中国现代化道路问题、全球化问题、现代性问题、中国向何处去问题等。与那些哲学史上反复探讨的哲学自身问题相比,这些来自历史文化的哲学问题往往没有那么抽象、那么思辨,不具有那...
2009.05.04 11:04:00
-
代生产,占据了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而消费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现代电子媒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消费社会的批判分析,一些学者开始从现代性批判转向了后现代性批判,这是列菲伏尔、德波、早年鲍德里亚的重要主题。到鲍德里亚70年代写作《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生产之镜》时,...
2009.05.05 10: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