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8422条,用时0.022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1. 随着每代人的历史实践而不断地演进。这个体系不仅仅是指过去才有的东西,而是指过去形成并流传到现在,并且为全体中华民族所认同的、一套生生不息、与时俱进的精神文化系统。因此,在当今的国内外条件下,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是简单地“恢复”过去的文化,更不可能是简单地“...
    2009.04.22 14:43:00
  2. 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是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奋发进取,靠的就是这样的精神;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赢得民族独立和解放,靠的就是这样的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抓住机遇...
    2009.05.11 10:08:00
  3. 修身涵养和实践行为中。不止儒家重视身心修养,佛道二家也是如此。可以说,儒释道三家的学问都不是静止的、固定的,而是体现在生命的流程中,生生不息,并且走向终极的目标。如儒家讲“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周易·乾》),讲“生生之谓易”(《周易·系辞上》),讲“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009.05.13 10:19:00
  4. 与士君子之“德”,而是在颂扬其“德”的同时,事实上也展示了其“能”。即以《易传》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而言,我们没有理由不承认,生生不息既是天地之大德,同时也是天地之大能。同样,对士君子而言,参赞天地之化育不仅是一种大德,而且同时也是一种大能。乾卦之“文言”指出:...
    2009.05.14 10:36:00
  5. 等学科中。   第二部分体现在实际的修身涵养和实践行为中。中国古代儒释道三家的学问都不是静止的、固定的,而是体现在生命的流程中,生生不息,并且走向终极的目标。然而,随着现代学术体系和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这种行的可贵学问,大都在忽视中流失了。王国维1911年在《国学丛刊序...
    2009.05.18 10:23:00
  6.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韧,其重要原因就在于,爱国主义传统已深深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中。在历史的诸多重要关口,在社会进步的漫漫征程上,我们都...
    2009.05.27 14:21:00
  7.   主持人序   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是衡量一个社会健康发展质量的核心标准。所以作为中国现代化发展实践的重要议题,文化的发展与变革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舞台的影响日益增强,尤其是中国的现代性文化在经历了引进、消化与...
    2009.05.27 15:40:00
  8. 代表座谈时,胡锦涛进一步指出:“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正是因为有爱国主义这一强大精神支柱,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最鲜明的主题就是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中华...
    2009.06.08 11:10:00
  9.   中国农村改革的动力来自于农民生生不息的创业精神。这种创业精神磨砺于计划经济时期有限的制度空间,激扬于第一轮农村改革的土地新政,受制于近年的农村金融困局。当前,一个普遍性的规律是,投资兴业、创造财富已经从“土地时代”、“设施时代”跃进到“金融时代”,金融正逐步取...
    2009.06.08 11:31:00
  10. 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中华文明何以成为世界几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正是在于它已“长”在人身上,依托非遗载体生生不息。联合国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就已预见,代代相传的非遗能使各个群体、团体“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   保护非遗无疑是...
    2009.06.08 11:31:00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