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权。这种话语权的塑造包括一个三段论证:首先,自由存在于人的天性,具有绝对价值的意义,构成普世价值的前提;其次,自由是在西方历史中生长的,西方文明是自由的文明,自由是西方的价值;最后,西方对自由拥有文化主权,自由是普世的价值,西方自然拥有普世价值的话语权。西方在现...
2009.03.12 15:00:00
-
失主要是就当时社会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而言的。作为传统中国社会最具代表性的生产方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却难以提供宪政得以生长的土壤,因为这种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既不利于民众政治主体意识的形成,也不能使民众产生参与政治生活的需求。民众对外界的需求甚少,更不用...
2009.03.09 15:13:00
-
折。
如果追溯上去,江苏海洋梦想的步伐启程应该始于1996年的“海上苏东”发展战略的提出。
黄褐色的海水,一成不变的滩涂,艰难生长的芦苇,这是江苏最为常见的海景。就像这海景一样,夹在繁华的山东半岛和上海之间,江苏的这片海岸线略显“凄凉”。
1991年4月,江苏邻...
2009.03.09 15:42:00
-
展水平日益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民生问题仍然需要各级政府着力加以关注和解决。在解决民生问题时要特别注重公平,牢记“民事不可缓”、“民生无小事”。一般来说,民生问题解决得好的地方,群体性事件就没有了生长的土壤。
(本文选自新华网理论)...
2009.06.29 18:48:00
-
的道德价值与规范体系之间的关系,只能是一个主宰与工具、生长着的主体与其生长环境之间的关系。德育所能做的事情其实只是创造有利于道德生长的价值引导环境而已。
就目前学校德育的整体情况而言,孟子所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我国学校的德育过程观必须实现从“外铄”理论到“生成”...
2009.07.08 11:19:00
-
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印度特色的现代化、伊斯兰教特色的现代化等诸多的现代化形态。在这种情况下,本土文化就成为现代化根苗得以滋润和茁壮生长的重要土壤,“现代化而不西方化”则成为当今非西方世界的一种普遍应战模式。清晰地认识到现代化发展历程的这种复杂性,厘清现代化与西方化之间...
2009.07.27 10:53:00
-
的大学制度,以及实行通才教育、选课制、学分制等教学制度。这一变革的突出成就,是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现代大学制度在中国本土扎根生长的实践,显示作为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其所具有的普适性,而且不存在所谓水土不服的问题。
1949年《共同纲领》确定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
2009.08.06 11:18:00
-
由此产生“脱离群众的危险”。
如果说,这种紧张在计划经济时代还没有完全显露的话,那么到了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快速生长的条件下,随着社会利益的多元分化、群众民主政治意识的逐步增强,这种内在紧张在农村基层社会就比较充分地显示出来。
必须看到, “领导...
2009.08.24 14:17:00
-
领人类文明的一处圣洁的精神高原。
我国古代长期处于封建专制,民法不发达,民法观念淡薄,但是,古代中国并非不存在民间社会和民法生长的社会条件,并非不存在民法。中国现代民法起步较晚,有三大资源,即:西方大陆法与英美法;中国古代和近代民法(含港、澳、台民法);新中国民...
2009.08.24 14:16:00
-
必须创造适宜的条件,坚持用社会主义价值观创建文明的校园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做到学校、社会、家庭一盘棋,着力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生长的土壤。
三是传授科学与人文知识。21世纪的竞争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如何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的各类人才,特别是创新型...
2009.10.23 11: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