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颉刚及其领导的“古史辨”派,曾经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左右史坛,风靡一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史学研究的发展和出土文物的丰富,人们对疑古史学有了新的认识。本文即剖析顾颉刚疑古思想提出的背景和目的,抽出其有代表性的十大论点进行探讨,评价它的成就和影响。
关键词:顾...
2009.04.28 12:55:00
-
这些传、记之“言”是否表达圣人之“意”提出了怀疑。其三,对经本身提出了质疑,包括对经文的真实性,经文的作者等问题的怀疑,如宋儒怀疑古文《尚书》是否为真经,《周礼》是否为周公所作。既然经文及作者值得怀疑,那么,其“言”能否表达圣人之意就更值得怀疑了。
宋儒认...
2009.07.28 14:30:00
-
被后人称为国学大师的人物,如王国维、章太炎、黄侃、陈寅恪等都是在这个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又如在现代学术史上影响很大的“古史辨”派的疑古之论,比如顾颉刚著名的“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说”,也主要是受到宋儒郑樵和清儒崔述求实辨伪精神的影响才形成的。这说明中国古代的考辨精...
2009.08.04 15:46:00
-
人的国学研究已经具有了近代意识,就是不突出“经”,而比较强调“子”,并且在“子”里面对孔子有所批评。第二阶段可以说是强调科学方法和疑古思潮的出现。这当然都跟北京大学有关。胡适是特别强调科学方法的,此外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很多其他人比如毛子水也非常重视科学方法。除了...
2009.10.26 14:28:00
-
通常的作为是,不由分说,“占领学术领地”。在这情况下,出现一些大家觉得属于“怪现状”之类的现象(有太多学者误将新史学当作进化主义或疑古主义的历史学,有太多学者误将历史人类学当作明清社会经济史,有太多学者误将文化史当作各种“文化”),实属必然。
在目前的这一学术...
2010.07.02 14:50:00
-
指出,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的意义在于完成了学术范式的现代转化。到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时,胡适之路已是大势所趋,但其过于西化的疑古倾向也遭到不少质疑,故冯友兰强调“释古”,试图兼有“哲学性”与“民族性”。然而,民族性原则并未改变这部著作的西式框架,正如金岳霖...
2013.06.06 09:58:00
-
指出,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的意义在于完成了学术范式的现代转化。到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时,胡适之路已是大势所趋,但其过于西化的疑古倾向也遭到不少质疑,故冯友兰强调“释古”,试图兼有“哲学性”与“民族性”。然而,民族性原则并未改变这部著作的西式框架,正如金岳霖...
2013.06.06 09:35:00
-
在于重建的方法途径。
上世纪20年代开始,持续到抗战的“古史辨”大讨论,归根结底正是古史研究的方法论之争。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的疑古学者,接续康有为、崔适的学说,对传统的古史观作了全盘的检讨清理。在这一讨论期间,王国维先生1925年在清华讲授《古史新证》,提出了著名...
2013.09.11 09:14:00
-
后,对包括先秦典籍在内的传统文化,知识界有不少人持简单的否定态度。几乎与五四运动同时,在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学术界兴起了怀疑古史和古书的思潮,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发展到了顶峰。疑古派(或称“古史辨”派)在将传统的上古史大大缩短的同时,以前代学者的辨伪工作为...
2013.11.14 09:22:00
-
出土简帛由于为中国古代哲学提供了新的材料,对于推进先秦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这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有助于“走出疑古时代”。现代以来的“疑古思潮”在促进解放思想、努力寻求史料的可靠性方面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疑古太甚”,又难免给中国古代哲学...
2013.12.24 09: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