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65条,用时0.019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1. 才做人理念,还是“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为人、治学精神,抑或是王国维《人间词话》所抒写的治学三境界,还是现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严谨学术精神等等,它们都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都把为人和治学兼备作为自己的生命追求和内心的精神支柱,这就是所谓...
    2009.07.23 16:04:00
  2. 敬佩。   学习的求实性。《论语》关于治学的求实性,可用“三要三不要”来概括。一要真知,不要不懂装懂。“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求知做学问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来不得半点虚假,因为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认识、把握真理的过...
    2010.06.22 15:37:00
  3. 的传说;学琴于师襄,观于鲁桓公之庙,广采博览,真正做到了“敏以求之”、“学而不厌”。对于知识,孔子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他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他反对不懂装懂,提出“毋意,毋必,毋固,无我”(《子罕》)。对自己不懂的地方,孔子总是虚心向...
    2012.11.03 11:11:00
  4. 并不是用嘴吹吹牛皮就过去了,我们自身需要用更强大的知识铠甲来武装自己,因此,增强学习的自觉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明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道理,端正心态,放下架子,当好学生。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持之以恒,努力做一...
    2013.03.13 14:39:00
  5. 统文化若干经典的研究讲述,付出了智慧和心力。但中国尊崇儒家学说,而儒家却特别重视教育,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待知识分子,告诫“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孟子认为人的良知,也须通过教育启发而体现。有一部著作《学记》,更是系统阐明教育的真义。如果说文化是“须见天光、接...
    2013.03.19 08:51:00
  6. 的六艺“剪纸、做纸花、毛笔字、绘画、做中国结、讲故事”潜移默化地留在了孩子们的心间。      私塾讲堂 诵古词传承经典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整齐的童音从马甸小学的一间小教室里传出,清脆动人,这是此次三下乡活动...
    2013.07.10 09:16:00
  7. 无奈坐了下来,超过总人数的1/3。坐下来的小朋友表情也有些不好意思。   不过,蒋老师也表扬了没能一站到底的营员,他们做到了论语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要求。成贤街小学三年级的鹿宇轩在这场小测验中站到了最后,连父母鞋码这个难住了最多小朋友的问题,她也成功过关。“有...
    2013.07.12 17:42:00
  8. ”字字铿锵,注解细致。社区青少年毛子豪可以将《论语》《为政》篇倒背如流。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并且将字句意思详细解释给其他青少年听,共学共勉。   三、观看《孔子》...
    2013.10.10 15:17:00
  9. 也是为什么我们那么崇拜专家的缘由。知道尚有死角的存在、尚有“不知”的存在,是科学精神的本质。知道这种“不知”便是知。我想孔圣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名言,可能讲得就是这个道理。越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成果纷至沓来的时候,秉持这种精神,越显得弥足珍贵...
    2013.11.05 14:24:00
  10. 一。   怎样做到“敏于行”、“行必果”呢?毛泽东非常重视孔子的老实态度和“绝四”精神。《论语·为政篇》记载:“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毛泽东在中共七大口头政治报告上几次讲到这段话,强调要有老实态度,反对弄虚作假。他说:   “什么是不装?就...
    2013.12.25 13:18:00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