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1426条,用时0.014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1. 该有对公众文化需求的理解和宽容。用睿智的思想去引领大众、用平等的态度去亲近大众、用高贵的人格去感动大众,如此,知识精英才能真正发挥其社会作用。   几天后,李银河教授又在自己的博客中撰文《不知者不为罪》,承认自己错怪赵本山了。这样认错的胸襟让我们读出了坦诚和平等。...
    2009.02.19 10:32:00
  2. 的突出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在自己身上得到落实。首先,要提升自我认识能力。知人者清,自知者明。人贵有自知之明。要认真对照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提出的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照党章、党纪、党规的要求,对...
    2009.04.07 14:39:00
  3. 代教育状况,梁启超极为忧虑。他认为,学生在学校里求学问,“为的是学做人”(《为学与做人》),而做人必须具备智、仁、勇“三达德”,做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因此,教育应分为知育(智育)、情育、意育三部分。智育是求知识,包括常识、专业知识和总体的智慧,目的是教人做到...
    2009.05.13 10:19:00
  4. 失。对于这一现代教育状况,梁启超极为忧虑。他认为,学生在学校里求学问,“为的是学做人”,而做人必须具备智、仁、勇“三达德”,做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因此,教育应分为知育(智育)、情育、意育三部分。智育是求知识,包括常识、专业知识和总体的智慧,目的是教...
    2009.05.18 10:23:00
  5. 理的统一出发,将知与行统一起来。他把知和行看成是一个不能分离的整体,是动态的转化过程。他明确指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卷1《传习录上》)这样,人的道德必须表现为行为,即道德认识与道德践履必须统一。他认为周代之后,“功利之说日...
    2009.06.03 16:40:00
  6. 千年来都是这样。   小文:宣科先生借公孙尼子《礼记·乐记》的阐述,道出了你数年来孜孜以求,埋头整理和弘扬纳西古乐的一番抱负。不知者以为在吹拉弹唱,知者明白在“合情饰貌”啊。的确,“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我看这九个字大体就可以显现出中华民族数千年孜孜不倦的...
    2009.07.21 10:36:00
  7. 理论的集大成者彼得·圣吉认为,在这样一个变幻莫测的时代,很容易出现组织的“学习智障”。所谓组织的“学习智障”,就是组织不学习,无知者不知变,知识陈旧者不会变,知识不丰者不善变,最终出现组织的智商障碍。组织一旦发生“学习智障”,就会出现“组织智障症”:一是对变化...
    2009.10.20 15:05:00
  8. 但叙述性知识的模式涉及内部平衡与界面友好的概念,与此相比,当代科学知识显得黯然失色,尤其是如果它必须接受比昨天更强烈的、相对于知者而言的外在化和相对于用户而言的异化,那就更是如此。随之而来的研究者和教师的沮丧情绪是不可忽略的。我们知道,20世纪60年代在所有最发...
    2009.12.23 18:47:00
  9. 实现社会化。因此,教育的过程就是培养不同类型人的差异性特征,以便符合社会经济结构的需要。在这一过程中,教育的主要经济价值就是对求知者进行筛选,将人们分配到不同劳动力市场领域,安置到不同的职业岗位上去,从而使整个经济活动可以正常的运行。另外,教育主要通过其对社会...
    2010.02.23 14:47:00
  10. 和人的才能的重要。孔子认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他还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在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不言天而着重论人,论人怎样做人等等,表明他对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有...
    2010.04.01 14:45:00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