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23673条,用时0.046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1.   在人类文明史上,礼仪文化源远流长,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礼仪文化的发展是社会文明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现代社会,随着国际经济、文化和社会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对公民的文明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礼仪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特别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2009.02.23 10:08:00
  2. 争。《明史》中也有许多臣下将白鹿进献朝廷的记载。如洪武十二年,河南巡抚都御史吴山进献了一只白鹿,群臣纷纷进表祝贺,以致形成了一种礼仪上的定式,即“自后诸瑞异,表贺以为常”。   梅花鹿除了是一种长寿的仙兽,代表着人们祈求长寿的愿望之外,在古代民间百姓的心中,梅...
    2009.03.09 15:22:00
  3.   清朝入主中原,将在明代已经解体的体制重新加固。不仅如此,清朝政权与明朝相比带有保守性和封闭性。康熙年间,清廷与罗马教廷发生礼仪之争,不仅西洋人在中国传教受到限制,对洋商与中国贸易的态度也更加严厉。清朝实行闭关政策,妄自尊大,是一个原因;心怀恐惧,是另一个原...
    2009.03.10 15:22:00
  4. 式,来寄托他一生的理想与奋斗目标。   孔子从小勤奋博学,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尤其对古代的礼仪很有研究,35岁时已是鲁国的礼仪专家。他把“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作为其一生的主要工作,立志吸取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些古代圣人...
    2009.03.16 15:48:00
  5. 的、体现的价值准则。个人天然具有仁爱之心、良善之性,从而能够遵从礼的约束和规定。儒者之礼已经从殷周以来的具有强烈象征的、仪式性的礼仪,升华为具有抽象的礼义,成为独立的、对生活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和行动规范。这些规范通过个人培养和陶铸自己的仁爱、孝悌、信义等道德情...
    2009.04.09 13:58:00
  6. 救助。        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中,政府、社会力量、救助对象三者之间达至平衡关系,如同和谐社会的一个缩影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有尊老爱幼、扶弱助残的好传统。孟子就曾提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的主张。这种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助互济,体...
    2009.04.28 14:58:00
  7. 禹三代统治权的交接,是通过遴选、推荐、考察和任用等一系列程序和平实现的。禅让的宗旨是“让贤”,其中的“禅”字,最初可能是个有关礼仪的术语,有学者认为它本指任职届满后的权力交接仪式。而此处的“让”字,自身便是另外一个表示禅让之意的术语。不过,“禅”的同音字“擅...
    2009.04.29 16:27:00
  8. 育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妇女中,已经暗自流行。丧礼的改革,重点体现在屏弃传统丧葬的迷信内容,主张丧礼节俭,变革丧服,提倡火葬,改革丧葬礼仪等。   女性生活的变革:五四时期的缠足问题,“除掉穷乡僻壤,风气闭塞的地方,还不免有缠脚的妇女,都市省会,差不多全是天足,再也看...
    2009.06.03 16:40:00
  9. 冲马桶,这是最基本的常识和基本道德,可如果你在外奔走一天,肯定会碰到诸多不遵守这些规矩者,你如果遵守规矩,反而成了傻瓜,说中国是礼仪之邦,简直成了全世界最大的笑话。   守规矩就是古人说的“盗亦有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的学生有一...
    2009.06.04 13:01:00
  10. 也就是法国学者鲍德里亚所说的,“财富和产品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经济系统被符号社会学系统取代”。旅游者通过对自然环境、建筑、歌舞、节庆礼仪、餐饮住宿等外显形式的消费,获得内隐的文化所指,从中体验文化提供给人们不同于日常居住地的社会空间、身份的重新确认和文化认同。此外,从...
    2009.06.22 10:37:00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