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58条,用时0.029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1. 秦始皇时代,“外籍”出身的宰相李斯就向秦始皇上过《谏逐客书》,称秦缪公从西戎、宋国、宛国获得由余、百里奚、蹇叔,进而称霸春秋;秦孝公使用卫国人商鞅变法,国家因此富强,“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
    2009.06.10 15:25:00
  2. 栾贞子力谏晋文公不要“思小惠而忘大耻”,坚定打败楚国的决心。吴越争霸时,越王勾践正是不忘“会稽之耻”,终于灭掉吴国。战国中期,秦孝公深以“诸侯卑秦”为耻,于是广招贤士,从而有商鞅变法,国力大增。战国后期,赵武灵王以“恶变服之名而忘国事之耻”打动公子成,遂成就胡...
    2009.09.08 13:25:00
  3. 辨》中的相关内容,或许即“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言当则有大利,不当则有重罪。”   我们注意到,《韩非子·和氏》说,商君建议秦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可知早在秦孝公、商鞅时代,“焚书”作为已经“实行”的行政操作方式明确见...
    2013.08.14 09:08:00
  4. 境,徒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秦孝公这则求贤令,雪耻求治图强之情溢于言表,坦诚真切,胸襟阔大,千古雄文,至今读之,仍不禁为之拍案叹赏。秦国对于真正的人才,从来都不吝...
    2014.01.06 16:45:00
  5. 的,在逆境中坚守美德则困难得多,因而,逆境中的美德才显得尤其可贵。我国古代也有“立木为信 ”的诚信故事: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
    2014.02.26 15:33:00
  6. 近200年的战国风云与帝国兴衰。在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战国末年,面临亡国之祸的秦国于列强环伺之下,崛起于铁血竞争的群雄列强之林。从秦孝公开始,筚路蓝缕、彻底变革、崇尚法制、统一政令,历160余年坚定不移地努力追求,完成了一场伟大的帝国革命,扫六合而一统天下,建立起一个...
    2014.02.27 08:59:00
  7. 商鞅过于苛责。   太史公评价商鞅“刻薄”“少恩”,主要是通过商鞅的四件事情为基础展开的。   一是“所因由嬖臣”,即商鞅最初是由秦孝公宠信的一个叫景监的太监引荐的。意思是此种展示个人才华的路数不高洁。这一观点反映了儒家重“正名”的态度和传统。子曰:“名不正,则言...
    2014.04.16 08:43:00
  8. 了书。曾子和宋濂的做法启示我们,诚信如黄金,承诺容易,信守不易。      商鞅立木为信 民无信不立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
    2014.09.29 16:20:00
  9. 遇同一渔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   政府如何取信于民?商鞅为我们作了很好的榜样。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
    2014.10.15 15:26:00
  10. 和关键,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某一政权能否创建、巩固和发展。纵观历史长河,大部分统治者都特别注意取信于民。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尺高的木头,告示:...
    2014.10.23 11:01:00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