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汤若望教案。徽州府县民杨光先上书攻击汤若望,甚至极端地说“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乾隆三十八年,罗马教廷解散了耶稣会,由传教士传入西学的过程也随之中断。乾隆五十年,耶稣会的活动得到了恢复,但“西学东传”却一直没有恢复。
清入主中原加固旧...
2009.03.10 15:22:00
-
发的中国题材产品,是欧洲文化中国元素的反映。
狂热的“中国风”
400多年前,欧洲人对遥远东方的中国一无所知。16、17世纪欧洲耶稣会传教士纷纷来到中国。在众多传教士当中,利玛窦是当时向欧洲知识界介绍中国文化的重要人物。他最早把儒家经典《四书》、《五经》译为西文,...
2009.04.27 09:52:00
-
关于“西学中源”说,前段时间,《社会科学报》曾刊载一篇对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艾尔曼教授的专访,文中简单提到了“西学中源”说:明代耶稣会士来到中国,中国人发现他们带来的很多东西是中国很早就有的。另一方面,当时中国人需要改革,但是不能通过直接否认自己来学习西方,而承...
2010.03.22 13:26:00
-
宏希望中意两国深化在文化、出版领域的合作,共同推动两国关系更好地发展。
阎晓宏指出,今年是中意建交40周年,但400年前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就开始阅读中国文学并钻研中国典籍,因此可以说中意两国间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当前,中国正处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阶段,...
2010.04.01 08:39:00
-
他的追随者们确信这次他们的领袖计算出的日子——1844年10月22日一定是正确的,尽管他之前已经算错了两次。事实上,他们之中的一些人深信耶稣会在那一刻返回地球,因此他们免除了债务,出售了所有的货物和财产,甚至还向慈善机构捐出了自己全部的储蓄,因为他们确信自己将不再需要这...
2010.05.28 09:00:00
-
窦的足迹,由南海之滨而越五岭、驻江右、下江南、过山东,而入明京、叩帝阍,所谓自边缘至中心,在大明帝国活动了27年9个月,先后创建过耶稣会住院四所,受洗的中国基督徒逾2000名,结交的帝国士绅显贵达数百人。更为重要的是,利玛窦留下的历史遗产,在中外文化交往史上凸显的效应,...
2010.05.31 08:49:00
-
证该书的求真本色。
求真往往需要溯源。对于现代性在中国的发生发展,《跋涉》根据自己的求证思路作了追溯。发现早在16世纪利玛窦等耶稣会传教士来华时,现代性就已登陆中国,科学知识开始在中国士大夫中传播,“大地是圆的”之说动摇了中国世代相传的“天圆地方”观念;鸦片战争...
2010.07.06 08:45:00
-
最重要的旧石器遗址之一。数万年以来,该处23米深的地层没有经受破坏,所以为考古学家提供了宝贵的信息。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美国耶稣会教士就曾在当地进行过两次挖掘,发现了许多人类化石和海洋贝珠,还有数以千计的石器工具残片以及史前人类食用过的动物的遗骨。
课题组...
2013.11.07 09:08:00
-
家孔夫子,或者中国知识,用拉丁文表述,通过殷铎泽、恩理格、鲁日满和柏应理的努力》。
这本书的最终完成者是柏应理,但实际上来华耶稣会士对《四书》的翻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按照美国汉学家孟德卫的看法,来华耶稣会士对《四书》的翻译从罗明坚和利玛窦时代就开始了。殷铎...
2014.03.18 09:19:00
-
识的重要资料。
利玛窦的世界地图及其影响
明人的海洋意识,除了以郑和下西洋为代表的航海实践的总结外,还有一个知识来源是西方耶稣会士带到中国来的大航海时代所形成的世界知识。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玛窦传来的世界地图。利玛窦在西学东渐史上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他为明人第...
2014.08.18 08: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