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1050条,用时0.042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1. 的约束。   在原始社会,人类以狩猎和采集方式从事生产活动,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强,主要体现为依赖和适应,人类生产和生活受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制约明显,人与自然曾保持了一种原始的和谐关系。在农业社会,从事农业劳动是人类主要生产方式,由于生产规模小、强度低,其负面影响较小...
    2009.03.10 14:49:00
  2. 到资源的最优配置。   制度经济学主要代表人物卡普(W·Carp)在1950年出版的《私人企业社会成本》中,试图以实物和价值指标对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的耗竭、水土流失、森林破坏、失业、种族歧视和不良广告所造成的种种社会危害而导致的社会成本进行计量。他认为,如果把环境恶化看作是“无意...
    2009.03.31 09:53:00
  3. 的素质要求却提高了。同样,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也会反过来影响生产的方式。低素质的人口必然采取外延式、粗放型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对自然资源的投入大而产出低,对生态环境损害大,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低,是不可持续的。“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2...
    2009.04.22 13:52:00
  4. 污染治理,切实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加强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实现土地、矿产、水源、森林、海洋等自然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总之,要把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纳入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和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严格落实责任制,强化督导检查,确保...
    2009.05.04 10:46:00
  5. 宜人类居住的一类区域仅占国土面积的19 %,环境容量极其有限。加之长期以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经济增长模式,进一步加剧了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怎样用这有限的环境容量,完成依然艰巨繁重的现代化任务,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发展难题。   同时...
    2009.05.27 15:53:00
  6. 增长中的核心要素的变化,即从传统以资源禀赋为基础的比较优势转向以知识创造和人力资本积累的知识产权竞争优势。国家或企业之间的竞争从自然资源的竞争、产品市场的竞争转变为知识生产和运用或知识产权的竞争。波特教授在《竞争论》中提出,在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收入水平的不同,影响...
    2009.06.08 13:13:00
  7. 么就必须要从根本上转变人的伦理观念,转变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大力地发展循环经济,大规模地开发利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自然资源的高效的循环利用。当然这对于我们尚处在工业化时期的中国来说,这个挑战也是十分巨大的,因此我们必须抓住现在发展的机遇期,采取有力措施...
    2009.06.22 10:18:00
  8. 不得食。”这些颇有见地的思想主张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要建立在维护资源再生能力的基础之上,体现了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的生态文明思想。   朴素生态文明思想在实践中的体现   古代贤哲不仅提出了朴素的生态文明思想,而且在实践中通过设置专门政府机构、颁...
    2009.06.22 10:37:00
  9. 作风,依法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贯穿到依法行政的实践之中,主动推动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六、从只注重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转变到全面维护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能以破坏环境、浪费...
    2009.06.26 10:30:00
  10. 各种尖锐的资本主义所不能够消灭的那种你死我活的斗争矛盾。概括起来就是三个方面:一个是能源之间的矛盾,二是人与社会的矛盾,三是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我们共产主义社会说到底就是要消除这三种不可克服的矛盾。并且把这种消除人与自然矛盾称之为绿色政治,在西方可以看到绿色政治,但...
    2009.06.30 10:14:00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