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不息”吗?所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之义还可以用一个更加精严的哲学范畴来概括,它就是“兼和”。
“兼和之为德也,其至矣夫”
什么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主静”,是“中庸”,是“和合”,还是“兼和”?张先生的回答很明确:“兼和为上。”他在晚年总...
2009.06.17 10:26:00
-
于此。
实际上,从孔子开始,儒家就主张,德性发乎人的内心,表现出儒家重视道德主体的思想倾向。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2]85“仁心”源于主体,个体可返身自求而获得德性。孔子虽然仁礼并重,但他一再强调礼仅是仁外在的形式,“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2009.07.08 11:19:00
-
治体)定居,或者,农民没有起来反抗)。韩愈在谈到春秋战国时代的文人出路时曾有精辟描述。孔子所说的“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其用意也旨在说明被统治者事实上会用脚投票,所以政治统治需要考虑被统治者的意愿和需求。其三,如果无法接受现有政治统治,而且又缺...
2009.08.05 17:09:00
-
变态中”——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因而孔子才感慨:“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在孔子看来,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点,即“毋意,...
2010.01.15 14:46:00
-
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中庸”一词,语出《论语·雍也》。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了。孔子这样推许的“中庸”,其含义到底是什么?其境界到...
2010.01.27 09:03:00
-
因此,当樊迟请学稼学圃时,孔子先是批评他说:“小人哉,樊须也”,接着才教导他说:只要把礼、义、信搞好了,则“四方之民襁免其子而至矣”,哪里用得着种庄稼,哪里用得着去捣弄小技艺?孔子这句原本激励学生立大志、做大事的话,不幸在批孔的年代被人断章取义成了话柄,说孔...
2010.06.22 15:37:00
-
……,是谓大同。”大同是指高度太平、团结的局面。中国古人就有实现世界和平的思想。中庸——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者,不偏不倚,天下之正道;庸者,永远不变,天下之定理。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是儒家学说的精髓。小康——出自《诗经》:“民亦劳止,汔可...
2012.10.25 17:02:00
-
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古人为何买马骨,就是为了凸显对千里马的重视,通过这种方法,的确令千里马们感受到伯乐的重视...
2012.12.05 10:19:00
-
德不是空洞的教条,它体现在具体的情感与行为之中。季札称赞《大夏》之舞“美哉 !勤而不德,非禹,其谁能修之?”,称赞《韶箾》之舞“德至矣哉 !”,把“观德”作为评价艺术作品高下的标准。观乐舞以参时政。特别是对于各国的“国风”(民歌),能看出人民的喜悦与哀怨,判断一个...
2013.04.23 19:31:00
-
义。这一层面的人生理想在于主体的价值定位,其实现在于主体的自身努力,通过个人的修持、笃定能够自我达成。正如孔子说的“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平凡的工作照样可以造就不平凡,即使工作没有变动,职位没有升迁,只要尽心尽责,做一个奉献者,就能够实...
2013.05.14 08:5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