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嘈杂,语笑喧阗,爆竹起火,络绎不绝”……
这段关于春节过年的叙述,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不仅是文学史上的经典,在中国的春节节俗叙述中,这恐怕也是一个绝响。
别的且不必说,单是这名目繁多的“过节物质”,就够我们这些现代人想象的。都说现在年味儿不浓厚,和...
2010.02.08 09:37:00
-
的假日,并赋予其绿色、自然、新生的新内涵,是个新课题。我们不能只局限在祭奠祖先、缅怀故人的层面上,更要丰富其文化内涵。如果把清明节俗停留在原来的层次上,就丧失了生命力,也就吸引不住青年人。现在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普遍缺乏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传...
2010.03.24 08:47:00
-
长。
萧放 民俗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提到“清明”、“寒食”,人们往往提及介子推。事实上,在我国,一般都是先有节俗,后有传说。在传承至今的民俗节日中,唯有“清明”是节气兼节日的民俗大节,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清明节真正成为节日是在唐宋以后,...
2010.04.06 08:41:00
-
民俗风情、休闲娱乐于一体,独具清明文化神韵的主题公园--清明上河园,精心打造了大型原创歌舞剧《清明上河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清明节俗文化品牌,确立了开封清明节俗文化在国内外的特有地位。去年,我们成功举办了中国开封2009清明文化节,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扩大了开封在...
2010.04.07 08:39:00
-
个诗意盎然的节日
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李万鹏说,端午节最早并未和屈原发生联系,而是民间防疫祛病、避瘟驱邪、祈求健康的节日,所有节俗都是围绕卫生保健展开的,如浴兰汤、插艾草、悬菖蒲、戴香袋等。因为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时疫增多,因此要驱毒、祛瘟。到南北朝时,端午节...
2010.05.31 10:04:00
-
时在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龄官划蔷痴及局外中”提到节前的那天“那文官等十二个女子都放了学,进园来各处顽耍”。在其中对于端午节俗所提甚少,对于粽子只是用黛玉的一句话“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一笔带过。不过,对于“端午赠扇”的习俗...
2010.06.13 14:57:00
-
“我觉得,与其失去了再去缅怀,还不如趁父母健在的时候对他们贴心一点。”
点评 细数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是包含孝文化精神的一个节俗。记得常回家看看。
踏青健身享受春光
飞来飞去的羽毛球、迎风起舞的风筝、“咔咔”声不断的相机……4日的蜀冈西峰一派欣欣向荣的...
2011.04.05 12:27:00
-
式要的是“情”,不带情谊讲究排场,是对端午本质的异化。
陈勤建 华东师大教授博导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
“赶鸭子”曾是端午节俗
古人在端午之日争踏百草、采艾草挂于门户以避邪。
古老的端午习俗中,还遗留一些似乎被人们遗忘的习尚。如“赶鸭子”。
沈从...
2011.06.07 09:15:00
-
端午前期,为进一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挖掘节俗内涵,感受爱国情怀,6月4日下午,镇江博物馆工作人员走进金山街道,为社区矫正人员及其家属、志愿者、街道干部举办“手牵手——端午家国情”专题讲座,这是继上月中旬博物馆成为金山街道“社区矫正工作德育基地”以来举办的第一...
2011.06.19 12:01:00
-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
2011.07.21 10: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