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11条,用时0.063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1. 共识,通过交互性影响来形成每一个个人组成的共同体。   值得注意的是,哈贝马斯借助于交互性来确定人的自我同一性,并不完全等同于现代西方形而上学通常讲述的那种在交往中确定的自我同一性。后一种在交往中确定自我同一性的理论,以“我- 你”关系为代表。“我- 你”关系是主体间关系,指交...
    2009.07.09 15:17:00
  2. 分析思维为主导。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季先生坚信21世纪东方文化必将取代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而取代不是消灭。全面一点的观点是:西方形而上学的分析已快走到尽头,而东方文化寻求综合的思维方式必将取而代之。这种代之而起,是在过去几百年来西方文化所达到的水平的基础上,用东方...
    2009.07.27 11:07:00
  3. 实土壤,才会真正具有解释力、说服力。比如,在西方思想话语体系内,柏拉图哲学是为了矫治古希腊民主之弊,尼采、海德格尔思想是为了矫治西方形而上学之弊,罗尔斯正义论是为了矫治英美功利主义哲学之弊。同理,我们也要心存问题意识,认清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并探寻解决之道。当前...
    2013.09.17 15:53:00
  4. “多”之间,还是“多”彼此之间,存在的关系都是单向线性、二元对立的。另一方面,中国传统天道万物观,可概括为“一多不分”。中国没有西方形而上学的超绝造物神或唯一真理的“一”,也没有西方形而上学质相的个体性、互不联系、二元对立的“多”。“一多不分”的“一”,是相系不分致使...
    2014.07.16 08:42:00
  5. “多”之间,还是“多”彼此之间,存在的关系都是单向线性、二元对立的。另一方面,中国传统天道万物观,可概括为“一多不分”。中国没有西方形而上学的超绝造物神或唯一真理的“一”,也没有西方形而上学质相的个体性、互不联系、二元对立的“多”。“一多不分”的“一”,是相系不分致使...
    2014.07.16 10:21:00
  6.   1844年对于世界而言注定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在那一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大罢工永载史册,同一年尼采的出生,让我们仿佛听到了西方形而上学没落的丧钟。美国人莫尔斯发出的第一份电报预示了未来科学技术时代的大幕已经拉开,但对于所有学习过哲学的人而言,这一年还有一件具有同...
    2016.06.07 10:22:00
  7. 子把这个道与无等量齐观,因为道不仅包含有的可能性,也生成有。   海德格尔认为,“无”,是对存在者总体的完全否定。在他看来,由于从前的西方形而上学排除了“无”的范畴,所以“无”不是作为否定和否认的思维方式而存在,而是从“无”中派生其一切否定和否认的思维方式。唯有通过区别存在着...
    2017.11.09 15:34:00
  8. ”,即把无生物、植物、动物、人类和灵魂统统视为在宇宙巨流中息息相关乃至互相交融的连续体,这种观点区别于将存有界割裂为神界、凡界的西方形而上学。中国没有创世神话,不向外追求第一原因或最终本质等抽象答案。中国哲学认为,自然是一种不断活动的历程,各部分成为一种有生机的整体形...
    2018.09.01 08:51:00
  9. 《方言》亦曰:‘哲’智也”。《周易·系辞上》曰:“形而上者谓之道。”虽物质文明西方先觉,然形而上学,却在中华之后。自柏拉图以来,西方形而上学就逐渐开始了“爱”与“智”的二元分裂运动,亦出现这样一种现象,神学有“爱”而无“智”,虔诚信仰上帝,以至达到痴迷的状态;哲学有“...
    2022.10.12 10:52:00
  10. 《方言》亦曰:‘哲’智也”。《周易·系辞上》曰:“形而上者谓之道。”虽物质文明西方先觉,然形而上学,却在中华之后。自柏拉图以来,西方形而上学就逐渐开始了“爱”与“智”的二元分裂运动,亦出现这样一种现象,神学有“爱”而无“智”,虔诚信仰上帝,以至达到痴迷的状态;哲学有“...
    2022.10.12 10: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