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25条,用时0.022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1. 方面,它又是指读者能否通过语言符号以理解作者的思想。早在先秦时期,《易传》作者在论述言、象、意的关系时,便一方面认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强调圣人之言意不能一致的矛盾;另一方面又肯定圣人可以借助言、象表达己意。《易传》关于言、意问题的说法,正好为理学经典诠释的历...
    2009.07.28 14:30:00
  2. 撰写的当代史,还是两晋人编撰的前朝史,相比陈寿《三国志》而言,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多情节化的叙事。这也构成了后世在描述曹操时出现言不尽意情况的源头。   有情节的叙事可以营造历史的情境,但是人物一旦进入情节,就不可避免地被色彩化、感情化。以曹操杀吕伯奢家人来说,这一...
    2010.07.13 15:59:00
  3.   书味,自然不是书散发的纸馨墨香之味,而是书中的文之味,实乃言之味。原来,中国人很早就痛感“词不达意”,孔子就说过“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话。既然言不能达其心,书不能达其意,故对书只读通、看完还远远不够,须心领神会地“吃透”方得书中三昧。特别是读具有言外之意、味...
    2013.03.26 14:32:00
  4. 基础而建立的,同时玄学又进一步促进了“言意”观的发展。从残存的文献资料和零星记载可看出当时在“言意”问题上的激烈争辩,如嵇康有“言不尽意”论,欧阳建有“言尽意”论,殷融有“象不尽意”论,王弼有“得意忘言”论,王导有“言尽意”论等。但是在玄学的思想背景下,这一时期的...
    2013.08.08 09:05:00
  5. 不愿写的内容。这可能是出于“忌讳”。又尤以政法多苛的年代为甚。就如中国历史上的魏晋时代。当时人作文,多求隐约曲折。何以玄学会有“言不尽意”的争论,这既是哲学命题,实在也是政治氛围使然。注《庄子》的向秀作《思旧赋》,追念亡友,却只有百十来字,真真是字有穷而意未尽。正...
    2014.01.06 16:30:00
  6. 师说,0-6岁的儿童处于感知和“表象思维运动”阶段。儿童对无字绘图的欣赏有助于想象力的培养和抽象思维的逐步形成。古有云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绘本阅读则摆脱了这种传统的桎梏,让尚处在感知思维阶段的儿童在欣赏绘本中看图说话,从而全面有效地锻炼儿童的听、说、读、想能力。...
    2014.09.17 13:55:00
  7. 在生命观照之上的有机整体。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语音彰显了语言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张力关系之下的完整意义。所谓“词不达意”、“言不尽意”等都为语言的无限性留下了生命感悟的空间。   中国几千年文明的延续发展,有着多种的表面形态和发展阶段,但其基底样式和大众的文化心...
    2014.11.29 08:25:00
  8. 朝宋时宗炳《画山水序》写道:“旨微于言象之外”,“言象”,即指“意象”也。南朝陈时姚最《续画品》,称“言由象著”。与“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同义。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被后世称之为画坛之《史记》。对“意象”说有许多真知灼见。比如:“夫物象必在...
    2015.03.19 14:29:00
  9. 说,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攻不破这道关,就看不见这道关里边是什么情况,只好在关外指手画脚,那是不行的。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所以在读书的时候,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还未必能知道作书的人的意思。从前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
    2016.12.26 15:31:00
  10. 说,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攻不破这道关,就看不见这道关里边是什么情况,只好在关外指手画脚,那是不行的。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所以在读书的时候,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还未必能知道作书的人的意思。从前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
    2016.12.26 15: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