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找的是不是:峨边            
找到相关结果约11条,用时0.01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1. 全面梳理汉字字形、字义、字音的历史演变。从甲骨文阶段到现在,汉字演变的情况如何,哪些字是一直沿用的,哪些字是新增的,哪些字发生了讹变?这些问题至关重要。教育部可组织专家全面搜集整理甲骨、金文、简帛、石刻等出土文献用字,并结合传世字书,从书体和构形两方面,对每个...
    2014.05.10 08:00:00
  2. 愿望一定是保存孔子思想学说的“本旨”。由此,我们应理性、客观、辩证地进行理解和把握。   第三,动态考察与客观看待篇卷分合与文字讹变等情况。随着简帛古籍的出土与研究,人们认识到古书的形成要经过复杂的过程,其间往往有多种传本,且经过若干学者之手,一般都要经过较大的...
    2014.05.19 08:51:00
  3. 部形态和书写风格上的总体特征。该书在关注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体演变的同时,特别探究字形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增繁、省简、替换、讹变等现象和规律。(2)结构,包括汉字的构造方法和结构类型两个密切相关而又不完全相同的问题。前者是指汉字符号生成和构造的方式,后者是对...
    2014.10.27 08:33:00
  4. 敦煌本合于李白诗歌换韵的特点,应该是其原貌,而今本则可能是后来的“好事者”臆改的结果。正是依赖于敦煌本的发现,我们才得以了解其讹变轨迹,否则日读“误书”而不知,就很难发现其中的隐秘了。   二、文脉传承   文脉的传承,事关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发展。敦...
    2017.03.13 09:22:00
  5. 敦煌本合于李白诗歌换韵的特点,应该是其原貌,而今本则可能是后来的“好事者”臆改的结果。正是依赖于敦煌本的发现,我们才得以了解其讹变轨迹,否则日读“误书”而不知,就很难发现其中的隐秘了。   二、文脉传承   文脉的传承,事关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发展。敦煌...
    2017.03.13 10:55:00
  6. 敦煌本合于李白诗歌换韵的特点,应该是其原貌,而今本则可能是后来的“好事者”臆改的结果。正是依赖于敦煌本的发现,我们才得以了解其讹变轨迹,否则日读“误书”而不知,就很难发现其中的隐秘了。   二、文脉传承   文脉的传承,事关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发展。敦煌...
    2017.03.13 10:55:00
  7. 书写建立了较为严格的规则,文字使用中同音假借现象十分突出,甲骨文已完全具备记录语言的功能。西周时期,汉字形体的增繁、省简、替换和讹变是主要演变现象,西周早期字形形象性特征明显,中晚期以后书写渐趋线条化,字形变得匀称规整。形声构形方式成为主要造字方法,约80%的新增...
    2022.01.24 09:38:00
  8. 书写建立了较为严格的规则,文字使用中同音假借现象十分突出,甲骨文已完全具备记录语言的功能。西周时期,汉字形体的增繁、省简、替换和讹变是主要演变现象,西周早期字形形象性特征明显,中晚期以后书写渐趋线条化,字形变得匀称规整。形声构形方式成为主要造字方法,约80%的新增...
    2022.01.24 09:38:00
  9. 造字法分析,属于会意字,甲骨文的“射”字像弯弓贯矢,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之状。而金文中的“射”加上了一只表动作的手(又),小篆“弓”讹变为“身”,“又”讹变为“寸”,后经隶变后楷书写作“射”,与原型中“射”的身体动作形象已经相去甚远。 人类早期的身体动作经过象形文字...
    2022.03.29 10:40:00
  10. 名,也包含可与传世文献记载相对读的人名,将楚简材料与传世文献结合起来考察,能够勘正一些人物事迹在古书成书和流传过程中发生的混淆或讹变。比如《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二系年》篇与清华六《子仪》篇记载了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申公子仪”与“郧公钟仪”,将之与《左传》《国语》...
    2022.03.29 10: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