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152条,用时0.043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1.   中国从古至今,以一篇文章而影响了中华民族政治文明、人格行为和文化思想的美文为数不多。我排了一下有9篇。它们是:1.贾谊《过秦论》;2.司马迁《报任安书》,3.诸葛亮《出师表》;4.魏征《谏太宗十思疏》;5.范仲淹《岳阳楼记》,6.文天祥《正气歌并序》;7.梁启超《少年中国...
    2009.08.26 14:32:00
  2. 的原则便被牢固地确立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从《礼记·礼运》中所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到《荀子》总结的“人生不能无群”,再到贾谊《治安策》倡导“国而忘家,公而忘私”,都反复强调了集体优先的理念。西方文明也不乏集体为先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就把集体称为“社群”,认...
    2009.10.21 16:38:00
  3. 位了。   作为蜚声文坛的舆论家,早在章太炎去上海与梁启超同办《时务报》的时候,作为读者的谭嗣同就将其二人相提并论了:“大致卓公如贾谊,章似司马相如。”二者虽风格有别,却难分轩轾,只是章文用典太多,过于古雅,一般的读者不易接受,故而黄遵宪的评价似可作为谭嗣同的补...
    2009.11.17 10:22:00
  4.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曾任太中大夫,因好议论国家大事遭大臣排挤。著有《陈政事疏》、《过秦论》、《吊屈原赋》、《鵩鸟赋》等。   贾谊是西汉初期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他的《治安策》(又称《陈政事疏》)被毛泽东同志认为是西汉一代最好...
    2010.05.21 14:06:00
  5. 书写这段气势恢弘的历史时,试图勾画出“大一统”思想及其现实的演变进程,在探寻秦皇汉武的内心激情之外,叙写了吕不韦、韩非子、陆贾、贾谊、董仲舒等思想家在这一历史大转折关头的纵横捭阖和命运沉浮,探讨从百家争鸣到儒家成为正统的发展脉络。   (李勇强 著 中华书局2010...
    2010.08.06 08:30:00
  6. 行俭:士之致远者当先器识而后才艺   自古文人官场多失意。屈原在诗歌创作上独步千古,然而在官场上却屡遭排挤打击,最终自沉汨罗江。贾谊20岁左右就当上太中大夫,眼看马上就要当上公卿之位了,却被人诽谤陷害,只被汉文帝授以长沙王太傅、梁怀王太傅之类的闲职,郁郁不得志,3...
    2012.10.30 09:53:00
  7. 见识,学识再多、本事再大,也往往会由于自以为是、刚愎自用而陷入个人主义的泥潭,孤芳自赏、怨天尤人而难以自拔,最终难成大器。历史上贾谊等人物,学问不可谓不大,但胸襟和眼界都有局限,也就是见识不够,最终大业未成身先死,留下千古遗憾。一个人的见识,虽有源于天资的成分...
    2012.11.29 14:34:00
  8. 益,都要想一想是否合理,在价值排序上“义”优先于“利”。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见利思义”,“义然后取”。汉代的贾谊说:“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趋利避害是人的普遍心理,但儒家认为对利害要进行分析,一切都要以是否合理、是否正义作为评判标...
    2013.07.11 08:41:00
  9. 益,都要想一想是否合理,在价值排序上“义”优先于“利”。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见利思义”,“义然后取”。汉代的贾谊说:“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趋利避害是人的普遍心理,但儒家认为对利害要进行分析,一切都要以是否合理、是否正义作为评判标...
    2013.07.11 09:11:00
  10.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中国人素来讲究礼貌。荀子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汉代贾谊则把是否讲礼、守礼看作是人与兽的区别。我们的祖先把礼仪看得很高。综观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自商周以下,凡礼乐大兴之际,均为太平盛世;而每到一个...
    2013.07.26 09:40:00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