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25条,用时0.022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1. 活的灵魂——思维方式着手,对于中国文化传统正本清源,继往开来,可谓是一种突破。这一突破,主要表现在继承和发扬徐光启提出的“会通以超胜”文化观。由此出发,不仅对于中西文化乃至科学的根本差异给出了统一解释的可能,为中国科学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方法,也为人类思维...
    2009.12.17 15:22:00
  2. 造活力、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种文化能够在绝缘自闭中迸发生机、传扬绵延,都是在海纳百川、不拒细流中会通超胜,成就万千气象。在全球化、信息化浪潮席卷世界的当今时代,尤为如此。真正的文化自信自觉,不仅表现在如何对待自己,同样表现在如何对待...
    2014.05.26 14:32:00
  3. 早在明末,徐光启在与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的接触中就已经意识到中国缺少西方人所具备的那种“实学”,于是倡导“实学救世”,提出“欲求超胜,必先会通”的主张。鸦片战争之后,魏源倡导“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与当年徐光启的主张一脉相承。清末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实质上...
    2015.08.12 07:53:00
  4. 早在明末,徐光启在与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的接触中就已经意识到中国缺少西方人所具备的那种“实学”,于是倡导“实学救世”,提出“欲求超胜,必先会通”的主张。鸦片战争之后,魏源倡导“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与当年徐光启的主张一脉相承。清末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实质上...
    2015.08.12 08:41:00
  5. 早在明末,徐光启在与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的接触中就已经意识到中国缺少西方人所具备的那种“实学”,于是倡导“实学救世”,提出“欲求超胜,必先会通”的主张。鸦片战争之后,魏源倡导“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与当年徐光启的主张一脉相承。清末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实质上...
    2015.08.12 08:41:00
  6. 早在明末,徐光启在与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的接触中就已经意识到中国缺少西方人所具备的那种“实学”,于是倡导“实学救世”,提出“欲求超胜,必先会通”的主张。鸦片战争之后,魏源倡导“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与当年徐光启的主张一脉相承。清末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实质上...
    2015.08.13 15:59:00
  7. 可以看出翻译中的宰制与抉择。   考察中西翻译史,就能发现翻译为一定目的服务,与某种政治、宗教、经济或社会需要紧密关联。“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明末清初,东西方发展的巨大反差和艰难时局促使徐光启立志经世致用、富国强兵,在实践基础上提出了“翻...
    2016.01.09 08:51:00
  8. 杰:陈婴、臧旻、臧洪、陈容、陈琳、陈登,以及明清儒林宝应九贤:刘永澄、乔可聘、王懋竑、朱泽沄、刘台拱、朱彬、刘宝楠、刘恭冕、成儒,通过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参观者从中感受到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历史信息、人文内涵。 通讯员 张立萍 罗超胜 唐华荣 记者 陶敏 文/图...
    2016.01.29 09:55:00
  9.   原标题:展示宝应运河文化   扬州网讯(通讯员 陈美云 罗超胜 记者 孔茜)10月15日,宝应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宝应县安宜水务站内发现两块清代石碑。经扬州文物专家初步推断,这是《重修崇圣祠碑记》和《龙亭闸》碑刻。   宝应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重修崇圣祠碑记》石碑高17...
    2016.10.21 10:34:00
  10. 些新发现,对于还原宝应这个苏中革命老区在革命年代的历史真实面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更为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苏中宝应地区革命史的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通讯员 陈美云 罗超胜 记者 孔茜...
    2016.11.16 09: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