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2条,用时0.038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1. 此而否定曹操墓的说法,那么齐桓公的国号是周王室给他的封号,桓公小白就是周王朝的臣民,齐桓公就应该叫周桓公了吗?那么为什么会出现“郑桓公”、“鲁桓公”、“秦桓公”、“宋桓公”、“卫桓公”等这么多桓公了呢?总是要有个区别的。   称曹操为“魏武王”这个词不是我们今人的...
    2010.08.30 10:39:00
  2. ”,最早见于《周易》。它不是消极妥协,也不是被动的中间道路,而是寻求积极的对立平衡,有原则地求大同、存小异。 西周末年,伯阳父同郑桓公论政,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区别了“和”与“同”的概念。他认为,相异的事物若协调并进,社会就能发展;相同的事物叠加,其结果只...
    2022.01.11 15: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