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以后扬州香火艺人一直保持着巫和优的双重身份。徐谦芳《扬州风土记略》记载民国时扬州风情说:“扬地信鬼重巫,故俗有香火一种,以驱鬼酬神为业……往往高搭板台,扮演小戏,声容争异缤纷于旗鼓之间,台阁趋时照耀于市人之目。”香火戏多少年来,给扬州人带来了多少欢乐,它的曲...
2011.02.10 21:48:00
-
市一带,民间流行着一种由农民号子和田歌“儴儴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形式为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称之为二可子,仅以竹板击节。后与苏北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演出。之后,又受徽戏和京剧的影响,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了淮剧。
...
2012.03.18 18:30:00
-
歇山式”建筑,坐北朝南,台面3间,分上下层,有10米多高,占地150多平方米,现在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了解,戏台原为东岳庙内的酬神戏台,因此又称作东岳庙戏楼。它始建于明代的公元1568年,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毁于大火,民国六年(1917年)由当地工匠设计重建,新中国...
2013.11.27 10:36:00
-
每逢香期、蚕汛、庙会及祠堂修续家谱期间,种种演出活动更加活跃。惠山地处城乡结合处,自古多寺庙、祠堂,而且较大的寺庙和祠堂都有用于酬神或祭祖演出的戏台。丰富多彩的戏剧演出为从事泥人生产的惠山民间艺人提供了大量的观摩机会。由此在泥耍货的早期产品中,出现了高度不超过...
2014.05.05 17:08:00
-
和田歌“儴儴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形式为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称之为二可子,仅以竹板击节。淮剧后与苏北民间酬神的“香火调”结合演出,之后,又受徽戏和京剧的影响(称为徽夹可),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了淮剧。
最初的淮剧,多...
2014.05.12 11:29:00
-
和田歌“儴儴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形式为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称之为二可子,仅以竹板击节。淮剧后与苏北民间酬神的“香火调”结合演出,之后,又受徽戏和京剧的影响(称为徽夹可),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了淮剧。
最初的淮剧,多...
2014.05.12 14:34:00
-
苏州吴江区盛泽镇先蚕祠从当日起至5月30日,每天都有小满戏演出,包括锡剧、越剧、沪剧、京剧等。
一年一度的小满戏是盛泽地区的民间酬神活动,小满当天是蚕花娘娘嫘祖的生日,四方蚕农、丝商会到先蚕祠拜蚕神,请戏班连演数天戏,祈祷当年丰收。如今,小满戏已成为具有行业特...
2014.05.23 08:38:00
-
田歌“儴儴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形式为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称之为二可子,仅以竹板击节。淮剧后与苏北汉族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演出,之后,又受徽戏和京剧的影响(称为徽夹可),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了淮剧。
淮剧语言是以...
2014.09.23 09:08:00
-
如嫁女聚亲、生子弥月、入学读书、考试中举、升官授职、拜师收徒、酬师谢神、养蚕获利、捕鱼丰收、出猎平安、搬家迁居、谢医挂匾、祭天酬神等民俗活动中,都有年画点缀其盛,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晚清以后还出现了时事、风俗和幽默年画,如《老鼠嫁女》、《猴抢草帽》等。
此...
2015.02.10 10:23:00
-
扬剧源于扬州,流行于江苏、安徽的部分地区及上海一带。它的渊源可追溯到清代的扬州乱弹,以扬州民间逢年过节自娱自乐的花鼓戏和苏北民间酬神赛会时由男巫扮演的香火戏为基础,吸收扬州清曲、地方民歌小调而最终成型。1911年,苏北香火戏由扬州进入上海,改称“维扬大班”,因用锣...
2015.12.25 09:3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