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此引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变革趋势。晚清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9世纪四五十年代从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师夷长技”到冯桂芬的“采西学”、“制洋器”为学习西方的发端;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时期,关于学习西方“器物文明”的实践触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封闭僵化模式;19世纪9...
2009.05.27 15:53:00
-
”的顽固传统思想,发出非同凡响的时代强音:师夷长技,学习西方。借法自强的观念衍射到随之兴起的洋务运动,奕忻声称“识时务者,莫不以采西学,制洋器为自强之道”[4]。曾国藩进一步提出“资夷力”、“师夷智”、“精通其法”以“徐图自强”的主张,并首创军械所、机器局,发起洋务...
2009.09.29 13:13:00
-
”
我们看到,早在19世纪末书写体的变革就在静悄悄地进行着:改八股而试策论的改革措施容纳了新学知识,以圣贤义理之学为根本,又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八股考试的空疏迂谬之弊,以成通经济变之才。当然,真正导致士人知识重心根本转移的还在于1905年的科举制废除。...
2014.11.05 15:18:00
-
个领域、各个国家、各种体裁,体现了兼容并包的精神。
张宝明: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的知识先驱们先后提出过“师夷长技”“采西学”“制洋器”“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主张。这些主张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人们对西学的认知由封闭到逐步开放的过程。而到了《新青年》创刊...
2015.09.09 09:08:00
-
个领域、各个国家、各种体裁,体现了兼容并包的精神。
张宝明: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的知识先驱们先后提出过“师夷长技”“采西学”“制洋器”“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主张。这些主张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人们对西学的认知由封闭到逐步开放的过程。而到了《新青年》创刊...
2015.09.11 10:17:00
-
哲学的发展,诸多思想家最为困惑的是中学与西学的异同及其相互关系。为了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早期改良派如冯桂芬等均大声疾呼要“采西学”,王韬也曾说“若舍西法一途,天下无足以图治者”。保守主义的代表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正式提出“中体西用”。以“体”与“用”区分中学...
2017.07.25 08:59:00
-
哲学的发展,诸多思想家最为困惑的是中学与西学的异同及其相互关系。为了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早期改良派如冯桂芬等均大声疾呼要“采西学”,王韬也曾说“若舍西法一途,天下无足以图治者”。保守主义的代表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正式提出“中体西用”。以“体”与“用”区分中学...
2017.07.25 08:59:00
-
后被时任江苏巡抚林则徐识拔。他在1861年写成的《校邠庐抗议》一系列政论中,坚持“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主张“采西学”,“制洋器”,如此救国良策不仅是洋务运动的先导,也成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滥觞。
这座园林之所以叫“榜眼府第”,是...
2023.10.08 20:58:00
-
图按照英、日等国的模式,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但梦断“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六君子的血泊中。
我们做过中体西用的“洋务梦”。采西学、制洋器,自强、求富,穿新鞋走老路,最终梦断甲午海战的炮火中。
我们做过资本主义的“宪政梦”。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起中华民国...
2013.05.08 08:42:07
-
图按照英、日等国的模式,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但梦断“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六君子的血泊中。
我们做过中体西用的“洋务梦”。采西学、制洋器,自强、求富,穿新鞋走老路,最终梦断甲午海战的炮火中。
我们做过资本主义的“宪政梦”。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起中华民国...
2013.05.08 08:4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