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
总之,作风建设事关一个政权、一个国家的存亡、长治久安,事关一个组织、一项事业的成败,事关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幸福。加强作风建设,避免腐化堕落,是古今中外成大事者夺取政权、巩固政权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共产党人“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得出的基本结论。(项联)...
2013.03.25 14:09:00
-
为“明德慎罚”,强调要牢记历史教训。汉代司马迁《史记》“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北宋司马光为“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主持撰修《资治通鉴》。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书名。对现实而言,《资治通鉴》的内容“善...
2014.03.07 08:35:00
-
为“明德慎罚”,强调要牢记历史教训。汉代司马迁《史记》“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北宋司马光为“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主持撰修《资治通鉴》。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书名。对现实而言,《资治通鉴》的内容“善...
2014.03.07 10:52:00
-
年的时间;或者,在当代中国,环境问题之所以会成为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同样是藐视历史结出的恶果——尽管它并不是简单地重复。所以,“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司马光语)这样的话,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该把它化为实际行动。
当代历史工作者有这样一种人,虽然明知自...
2014.06.18 08:39:00
-
史兴衰规律的民族,“煮海凝盐,集古鉴今”,中华古哲先贤留下了卷帙浩繁的历史智慧和经验,对历代治乱兴衰的总结,为后来人治国安邦,“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提供了丰富的真知灼见。就今天我们的治党治国来说,仍有许多的宝贵启示。
比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早在《周...
2014.11.14 16:27:00
-
裁成义类,惩恶劝善,多识前古,贻鉴将来”。唐太宗将史书的功能明定为“览前王之得失,为在身之龟镜”。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为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而“有资于治道”。至于唐太宗对房玄龄所说的“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那句名言,早已为人们耳熟能详。事实上,中国每一个...
2015.11.11 14:45:00
-
何为史,史何为,何为史学,史学何为。“史”乃过去的事实,对事实的记载乃成为史书,其用乃为“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资治通鉴》),以史为镜,方知兴替,历代史书,乃王者师。“史学”则为研究过去的事实的一门学科,“史”的内容大体有二,即“事史”与“心史”:“事史...
2015.12.24 16:07:00
-
学家司马光编著的《资治通鉴》。这部书上起周烈王五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记录了1362年的历史。其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以供当政者治理国家参考。其内容不限于政治,在经济、军事、科学、文化和教育等方面都有参考价值...
2016.05.31 08:15:00
-
才能不让历史重演,才能书写新的篇章。
铭记历史并不是为了记住仇恨。战争是悲惨的,无论输赢都将带来无法抚平的伤痛。司马光说:“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是啊!我们铭记历史,是为了思考历史、借鉴历史,从而发现问题、维护和平、促进发展。
我们思考历史,是思考历史发...
2016.12.14 08:38:00
-
知其所以然,还有进一步深究其何以不然。只有这样深究,才可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历史读活。
司马光写作《资治通鉴》的宗旨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他写史的视角聚焦于“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鉴者”,一部《资治通鉴》,处处以“嘉善矜恶,取是...
2017.01.11 09: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