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性,如黄侃说:“学问文章,当以四海为量,以千载为心,以高明远大为贵”;如熊十力说:“做学问,要像战场上拼杀一样,要义无反顾。”陈寅恪就是这样的典范,用余英时的话说,他“对中国文化是那样的一往情深,他的生命已完全托付给了它,一切著述也都是为了阐发它的最深刻的涵...
2009.03.30 14:20:00
-
趣。
出生于江苏无锡七房桥的钱穆(1895-1990),因家贫高中没有毕业即辗转乡村执教谋生,但矢志自学。他早年的《先秦诸子系年》被陈寅恪称为“极精湛”,“自王静安(国维)后未见此等著作”,顾颉刚则称赞其为“民国以来战国史之第一部著作也”。《刘向、刘歆父子年谱》以论...
2009.04.02 13:26:00
-
货,其实未必。
《三国志》本文里就有不少的佛教故事。譬如《魏志》里曹冲称象的故事。其实,这件事情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学术大师陈寅恪先生早就指出,这原本是来源于印度的故事,流传在中国境内,附会为曹冲的故事,以彰显他的聪明。而曹魏境内并没有大象,于是,就只能假...
2009.04.22 15:37:00
-
[M].北京:中华书局,1974:685.
[9 ]房玄龄.晋书.卷九十一列传六十一载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4:2358.
[10]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D]北京:中华书局,1963:143.
[11]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41.
...
2009.06.19 11:06:00
-
”千古文章,难在知音。不是谁都可以了解马一浮先生的。不是简单地读他的书,就可以了解他。他是中国现代学者当中最难解读的一位。
陈寅恪也比较难于解读,但他是史学立场,时、地、人出典清楚。他的思想的关键,是晚清大变局所引发的家国的悲剧给他的精神世界带来的伤痛。了解...
2009.06.26 10:15:00
-
发掘可以大大拓展史学研究的领域,催生新的研究热点甚至产生新的学科。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见”;史学大家陈寅恪曾讲,“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新材料的发现包含很多内容,各类民间文献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在20世纪的中国学...
2009.07.17 10:21:00
-
到了现代以来的中国学界的继承呢?在我看来只有考辨类的方法受到普遍认同。现代那些被后人称为国学大师的人物,如王国维、章太炎、黄侃、陈寅恪等都是在这个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又如在现代学术史上影响很大的“古史辨”派的疑古之论,比如顾颉刚著名的“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说”,也...
2009.08.04 15:46:00
-
言学家。他除了研究语言学,专门学过数学、物理学、心理学、哲学、音乐等,还进行翻译、摄影,创作小说、戏剧、乐曲等,是一个通才。再如陈寅恪先生,13岁留学日本,19岁开始游历欧美,在哈佛大学、巴黎大学、柏林大学、苏黎世大学等名校光听课却不拿学位。他在德国学习时的64本笔...
2009.08.07 17:07:00
-
华导师
1981年秋,笔者考入中山大学就读,时中文、历史两系男生同住一楼,历史系学友常来串门,尝告之曰,彼系老师第一课即演说陈寅恪传奇般之学术造诣。说话间眉飞色舞,极向往之情。每天穿过小紫荆山密林去上课,俱路过陈氏旧居,遂留意。但见红墙篁丛琉璃,周围灌木郁郁...
2009.08.10 10:33:00
-
现代前景,也关乎社会优良治理秩序形成的前景——这两者其实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传统再生的西方经验
回答这样的问题,不妨从陈寅恪先生的一段经典论述开始。1927年,国民革命军兵锋甚盛,王国维先生自沉于颐和园。陈寅恪先生备极哀痛,撰写了一篇《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
2009.08.27 14: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