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599条,用时0.061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1. 自我伸张的方式,重新设定自己和“他者”的身份。萨义德说,每一时代和社会都重新创造自己和“他者”。因此,自我身份或“他者”身份决非静止的东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人为建构的历史、社会、学术和政治过程,就像是一场牵涉到各个社会的不同个体和机构的竞赛。(萨义德:《东方...
    2009.04.16 13:50:00
  2. 就会陷入混乱;主要矛盾抓住了,其他的矛盾自然迎刃而解。三是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善于把感性的东西理性化,把零散的东西系统化,把静止的东西动态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反对孤立、抽象、静止的观点和做法。四是做到“学”与“思”的统一。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2009.04.27 09:29:00
  3. 从某个概念出发。   另外,鲁迅把对国民性的思考纳入到整个社会革命的进程中来,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与传教士都是明显不同的,不是采取静止的、观赏的、甚至妖魔化的态度,而是采取动态的、批判的、改革进取的态度。他说,国民性是很难改革的,但是该改还得改。也许老奶奶的脚是个...
    2009.04.27 10:01:00
  4. 感已流失了。   第二部分体现在实际的修身涵养和实践行为中。不止儒家重视身心修养,佛道二家也是如此。可以说,儒释道三家的学问都不是静止的、固定的,而是体现在生命的流程中,生生不息,并且走向终极的目标。如儒家讲“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周易·乾》),讲“生生之谓易”(《周易...
    2009.05.13 10:19:00
  5. 包含了刚柔相济、德能一体的要求。与此同时,无论是自强不息还是厚德载物以及两者所构成的“二元一体”的具体精神义涵与表现形态,又不是静止的、凝固的,而是与时偕行、随时而化、随时而“中”的。正是这样一个包容了阴阳与德能从而在一定的意义上“圆满俱足”同时又是立体而动态的...
    2009.05.14 10:36:00
  6. 我国采取了不同的保护方式,其中都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对文化理解的欠缺,将文化视为简单的、孤立的、静止的物化形式,忽视了文化属人的、复合的、历时的和发展的本质特征。   第一,以文物为主要保护对象,对文物主要是小型可移动文化遗产,通过...
    2009.05.15 10:06:00
  7. 即进入现代学术中的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学科中。   第二部分体现在实际的修身涵养和实践行为中。中国古代儒释道三家的学问都不是静止的、固定的,而是体现在生命的流程中,生生不息,并且走向终极的目标。然而,随着现代学术体系和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这种行的可贵学问,大都...
    2009.05.18 10:23:00
  8. 代文学史成了文学史家的个人观念的罗列,他们以质疑惟我独尊的文学政治史作为起点,却走向了另一种独断论,以覆盖其他文学史解释的方式进行静止的、绝对的描述,“当代文学史”被篡改成了“我眼中的当代文学史”。要对历史进行科学主义的还原很可能是徒劳的,但历史毕竟是历史,它不可能成...
    2009.05.27 16:05:00
  9. 按照世情、国情、党情把握问题。善想不是胡思乱想,更不是盲目瞎想。领导者善于联想,就是要善于把感性的东西理性化、零散的东西系统化、静止的东西动态化、无形的东西实在化,不断深化对事物的本质认识,不断形成自己独到的思路和方法,争做思想上的智者。   ——勤于联想。勤想是...
    2009.08.21 11:00:00
  10. 以“堵”为主的“静态稳定”,而是现代的以“疏”为主的“动态稳定”。动态稳定的实质是它绝不是像文革时期那样的无序状态,而是使秩序由静止的状态变为一种过程的状态,达到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   走向...
    2009.09.09 14:37:00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