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16条,用时0.011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1. 让的浪漫遐想与温情呼唤。   当然,历史上的禅让并非只是作为观念形态而存在过。据历史记载,确曾有过统治者效仿先王尝试禅让之制。如魏惠王曾欲传国于惠施(《吕氏春秋·不屈》),魏将公孙衍亦曾鼓动史举游说魏襄王禅位于张仪(《战国策·魏策二》),而最著名的当属公元前316年...
    2009.04.29 16:27:00
  2. 沟②,南起扬州市西蜀冈,北达今淮安市淮河南岸之末口,以及稍后两年于公元前484—前483年又建成沟通济水与泗水间的菏水③,再后至战国时魏惠王十年至三十一年(前361—前340年)建成鸿沟水系④,淮安又在沟通江、河、淮、济“四渎”之运河水运中处于枢要转捩地位。以后至隋代建成通...
    2009.07.08 11:28:00
  3. 喜欢刑名之学,也就是法律。与卫国当时的政治气候不投,于是到了魏国。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但公叔痤嫉其才能,把他雪藏。公叔痤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商鞅:商鞅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投奔别国,成为对手。   后来,秦孝公即位,深感...
    2015.10.29 09:09:00
  4. 系之处。不过仔细考察,《系年》还是有许多不同于《纪年》的特点。首先,两书的写作时代有别,作者国属也不一样。《纪年》成书于战国晚年魏惠王时,作者本于魏人立场,于周室东迁后用晋君纪年,分晋后用魏君纪年。《系年》则作成于战国中期的楚肃王时,比《纪年》更早几十年,作者虽...
    2015.12.14 10:11:00
  5. 成人才流失,严重的话,或许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历史上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商鞅年轻时曾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公叔痤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认为他才华出众可担任国相,但建议没有被采纳。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在国内发布求贤令,便转而投奔了秦国,并通过变法使...
    2016.04.20 15:05:00
  6. 公孙鞅,都有所谓三天三夜长谈的故事。但若为庸主,即便是贤才他也不鉴识,有贤能他也不善用,而贤才也会弃他而去。比如鲁庄公之于管仲、魏惠王之于公孙鞅、项羽之于韩信、袁绍之于荀彧。  刘邦用人尤其注重在实践中看实绩。萧何、周勃,起事时就在一起,可谓知根知底。张良、陈平...
    2017.03.01 09:27:00
  7. 公孙鞅,都有所谓三天三夜长谈的故事。但若为庸主,即便是贤才他也不鉴识,有贤能他也不善用,而贤才也会弃他而去。比如鲁庄公之于管仲、魏惠王之于公孙鞅、项羽之于韩信、袁绍之于荀彧。   刘邦用人尤其注重在实践中看实绩。萧何、周勃,起事时就在一起,可谓知根知底。张良、陈平...
    2017.03.01 10:50:00
  8. 公孙鞅,都有所谓三天三夜长谈的故事。但若为庸主,即便是贤才他也不鉴识,有贤能他也不善用,而贤才也会弃他而去。比如鲁庄公之于管仲、魏惠王之于公孙鞅、项羽之于韩信、袁绍之于荀彧。   刘邦用人尤其注重在实践中看实绩。萧何、周勃,起事时就在一起,可谓知根知底。张良、陈平...
    2017.03.01 10:50:00
  9. 法戛然而止。楚国变法不彻底,这是楚国其后备受强秦戏弄并最终亡于秦国的重要原因。魏国因魏文侯的贤人政治而兴,由魏文侯的后代魏武侯及魏惠王等人的不用贤、不识贤甚至送贤资敌而日趋衰败。这其中,逼吴起奔楚而楚人从此强,弃商鞅赴秦而秦国因其霸,培养孙膑而自掘坟墓……魏国兴...
    2017.03.27 09:20:00
  10. 法戛然而止。楚国变法不彻底,这是楚国其后备受强秦戏弄并最终亡于秦国的重要原因。魏国因魏文侯的贤人政治而兴,由魏文侯的后代魏武侯及魏惠王等人的不用贤、不识贤甚至送贤资敌而日趋衰败。这其中,逼吴起奔楚而楚人从此强,弃商鞅赴秦而秦国因其霸,培养孙膑而自掘坟墓……魏国兴...
    2017.03.27 11: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