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验和博大的智慧。
将门论学,比较关注的是与齐国有关的战争案例,以及近百年间晋、楚、秦等大国的重大战役。比如孙武以前百余年,即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的齐鲁长勺之战,曹刿论战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在《孙子兵法·军事篇...
2014.02.24 08:48:00
-
两个儿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齐襄公驾崩后,小白成功即位,即为齐桓公。在鲍叔牙的力荐下,齐桓公不但原谅了管仲的一箭之仇,还用计把他从鲁庄公的手中赚了出来,拜为丞相。
据说管仲的才干世间少有,他为政的国家必然会富强称霸。管仲为齐相后,其在经济方面的卓越表现,使人怀疑...
2015.12.15 08:58:00
-
两个儿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齐襄公驾崩后,小白成功即位,即为齐桓公。在鲍叔牙的力荐下,齐桓公不但原谅了管仲的一箭之仇,还用计把他从鲁庄公的手中赚了出来,拜为丞相。
据说管仲的才干世间少有,他为政的国家必然会富强称霸。管仲为齐相后,其在经济方面的卓越表现,使人怀疑...
2015.12.15 08:58:00
-
武那里攘夷则要更重于尊王了。
顾炎武作有“缟素称先帝,《春秋》大复仇”(《亭林诗集·感事》)的诗句。在《日知录》卷四中,他讥刺鲁庄公“忘父而与仇通”,驳斥《左传》在解释“赵盾弑其君”时的“越境乃免”说,提出“君臣之义无逃于天地之间”,强调为君父复仇是臣子不可推卸...
2016.02.14 09:35:00
-
武那里攘夷则要更重于尊王了。
顾炎武作有“缟素称先帝,《春秋》大复仇”(《亭林诗集·感事》)的诗句。在《日知录》卷四中,他讥刺鲁庄公“忘父而与仇通”,驳斥《左传》在解释“赵盾弑其君”时的“越境乃免”说,提出“君臣之义无逃于天地之间”,强调为君父复仇是臣子不可推卸...
2016.02.14 09:35:00
-
国工商联时明确指出,这次对话至今对中国共产党都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并强调“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鲁庄公十一年(公元前683年)秋天,宋国遭遇了洪水灾害。鲁庄公派遣使者去宋国表示慰问。宋湣公对鲁国使者说:“都是我不好,对上天不诚不敬,上...
2016.08.15 08:22:00
-
国工商联时明确指出,这次对话至今对中国共产党都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并强调“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鲁庄公十一年(公元前683年)秋天,宋国遭遇了洪水灾害。鲁庄公派遣使者去宋国表示慰问。宋湣公对鲁国使者说:“都是我不好,对上天不诚不敬,上...
2016.08.15 08:22:00
-
里奚、秦孝公之与公孙鞅,都有所谓三天三夜长谈的故事。但若为庸主,即便是贤才他也不鉴识,有贤能他也不善用,而贤才也会弃他而去。比如鲁庄公之于管仲、魏惠王之于公孙鞅、项羽之于韩信、袁绍之于荀彧。 刘邦用人尤其注重在实践中看实绩。萧何、周勃,起事时就在一起,可谓知根...
2017.03.01 09:27:00
-
里奚、秦孝公之与公孙鞅,都有所谓三天三夜长谈的故事。但若为庸主,即便是贤才他也不鉴识,有贤能他也不善用,而贤才也会弃他而去。比如鲁庄公之于管仲、魏惠王之于公孙鞅、项羽之于韩信、袁绍之于荀彧。
刘邦用人尤其注重在实践中看实绩。萧何、周勃,起事时就在一起,可谓知根...
2017.03.01 10:50:00
-
里奚、秦孝公之与公孙鞅,都有所谓三天三夜长谈的故事。但若为庸主,即便是贤才他也不鉴识,有贤能他也不善用,而贤才也会弃他而去。比如鲁庄公之于管仲、魏惠王之于公孙鞅、项羽之于韩信、袁绍之于荀彧。
刘邦用人尤其注重在实践中看实绩。萧何、周勃,起事时就在一起,可谓知根...
2017.03.01 10: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