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6条,用时0.011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1. 墓的说法,那么齐桓公的国号是周王室给他的封号,桓公小白就是周王朝的臣民,齐桓公就应该叫周桓公了吗?那么为什么会出现“郑桓公”、“鲁桓公”、“秦桓公”、“宋桓公”、“卫桓公”等这么多桓公了呢?总是要有个区别的。   称曹操为“魏武王”这个词不是我们今人的首创,早在曹...
    2010.08.30 10:39:00
  2. 学《易》,韦编三绝。孔子师无常师,“入太庙,每事问”(《八佾》);到周室“问礼于老子”,师承郯子学习古代的传说;学琴于师襄,观于鲁桓公之庙,广采博览,真正做到了“敏以求之”、“学而不厌”。对于知识,孔子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他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012.11.03 11:11:00
  3. 大相径庭的。   我们可以结合时代背景,对孔子这句话的本意,来下一番重新认知的功夫。   鲁国在发展到鲁哀公时,国王的权利实际已被鲁桓公的后代、国卿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三桓”所掌控,鲁哀公一心想去除“三桓”,夺回实权。而“社”虽是祭祀场所,也是主阴气主杀戮...
    2022.05.30 18:48:00
  4. 知识就来源于古器物中的“道”,并借助对“道”的阐释来传承古代的人文思想。《荀子·宥坐》记载了一个孔子与“欹器”的故事:“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2022.06.15 09:33:00
  5. 求,更是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由此提高了整个社会对廉洁的认识程度。 《左传》记载宋国出于政治私心向鲁国行贿,将本是郜国的大鼎献给鲁桓公,桓公为了炫耀新得的大鼎,将它放在了祭祀祖先的太庙里。对此,鲁国的贤臣臧哀伯劝诫桓公,指出君王应当宣扬美德,作为百官的示范。太庙是...
    2024.02.05 09:26:00
  6. 求,更是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由此提高了整个社会对廉洁的认识程度。 《左传》记载宋国出于政治私心向鲁国行贿,将本是郜国的大鼎献给鲁桓公,桓公为了炫耀新得的大鼎,将它放在了祭祀祖先的太庙里。对此,鲁国的贤臣臧哀伯劝诫桓公,指出君王应当宣扬美德,作为百官的示范。太庙是...
    2024.02.05 09: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