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11条,用时0.011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1. 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裹角黍(故宫博物院藏) 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主要有两种粽子,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到晋代,端午食粽子成为全国性风俗,“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这是西晋周处所作《...
    2020.06.15 14:57:00
  2. 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 汤圆(资料图片) ...
    2012.12.21 09:25:00
  3. 谁家的烟囱先冒烟,谁家的粮食堆成尖”。是故,到了腊八这一天,家家起五更熬腊八粥。腊八粥兼收并蓄,来者不拒,凡大米小米糯米黑米紫米黍米(又称黄米,似小米而粒略大、性黏者也)鸡头米薏仁米高粮米赤豆芸豆绿豆江豆花生豆板栗核桃仁小枣大枣葡萄干瓜果脯杏杜莲子以及其他等等,...
    2015.01.27 16:23:00
  4. 附·米部》谓“ ,芦叶裹米也,从米, 声”。《集韵·道韵》说“ ,角黍也,或作粽”。《太平御览》引晋周处《风土记》云:“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像也。”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包裹,改角...
    2015.06.12 14:41:00
  5. 九,重阳节,也是中国的敬老节。在唐代,文人士大夫会在这一天结社赋诗,登高望远。古人还有重阳酿菊花酒的习俗。“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也就是说,重阳节当天,要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今...
    2015.10.20 09:20:00
  6. 九,重阳节,也是中国的敬老节。在唐代,文人士大夫会在这一天结社赋诗,登高望远。古人还有重阳酿菊花酒的习俗。“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也就是说,重阳节当天,要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今...
    2015.10.20 09:20:00
  7. 的财产——3块银元。   马振藻当年住在张道干家中时,虽然张道干家很穷,但在马振藻每次带着武工队夜间外出时,张道干的母亲总会做些小黍米小黍窝头,让他们带着路上做干粮。后来,马振藻临走之前,留下了三块银元,一是算作伙食费,二是看他家穷,补贴他家生活。   战争时期,...
    2015.12.26 09:41:00
  8.  人们都以为粽子的甜咸之争是因为网友们的调侃,其实甜党咸派在古代就已经有了!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用菰[gū]叶(茭白叶)包裹黍米制成牛角状的很像粽子的食物啦,当时被称做“角黍”。而在晋代,粽子就已经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了。   后来到了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杂...
    2018.06.18 19:20:00
  9. 《徐州方志》记载:雉羹所用主料为雌性锦鸡(即野雉鸡),佐以稷子米(即薏仁米)、生薑、精盐等。西汉时,雉羹主料没变,辅料加薏仁米、黍米、香茅、酸盐梅、花椒、桂皮、蓼叶等熬制,后再勾芡而成。清乾隆(西元1736-1794年)时,五下江南,四次驻徐州行宫(今市博物馆)。传说乾...
    2019.09.07 16:06:00
  10. 也许在你们聪明才智的加持下,“粽子”这样的传统文化载体可以焕发新的生机。 包粽传统,据说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当时人们用菰叶包裹黍米制成角黍,以牛角形状替代耕牛,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 关于角黍之用,还有另一重说法,按古代天文历法和阴阳五行观念,夏至和端午正处阴...
    2023.06.23 09:34:00